在电动化浪潮汹涌澎湃之时,曾信誓旦旦立下“2033 年全系无燃油车”宏愿的奥迪,却在 6 月 18 日来了个急刹车:全球 CEO 高德诺(Gernot Döllner)宣布,奥迪将不再设定停止研发和销售内燃机汽车的硬性时间点,“我们要储备充足‘弹药’,依据不同市场情况灵活应对”。这一决定背后,究竟藏着怎样的利益博弈与战略考量?
短期利润与技术投入的艰难平衡
高额研发成本,短期难见回报
研发一款全新的纯电平台,需要投入数十亿欧元。过去几年,奥迪为了搭建 PPE(Premium Platform Electric)平台以及扩充电池生产线,年化研发费用大幅飙升 20%。然而,电动车的交付量尚未形成规模效应,利润率在短期内被严重“透支”。
燃油车仍是“利润担当”
尤其是在中国、北美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%E5%8C%97%E7%BE%8E/10447373)等成熟市场,豪华燃油车依旧占据着超过半数的销量份额,而且单车利润高达 20% - 25%。暂停硬性停售燃油车的时间点,能够让奥迪的内燃机业务继续为集团贡献稳定的“现金流”,从而维持集团整体的健康运营。
全球市场分化:需求与接受度大不同
欧美成熟市场:电动化加速前行
为了满足严苛的碳排放法规,欧美成熟市场的电动化速度最快。在一线城市,充电桩网络密布,补贴政策以及限行措施进一步推动了新能源高端车型的发展。
中国新兴区域:燃油车仍是主力
虽然中国的一线城市早已“电气化”程度较高,但三四线城市和乡镇地区依然以燃油车为主要出行工具。奥迪在华的策略强调“因地制宜”,既要跟上上海等一线城市的电动化步伐,也要能满足江西等地区对燃油车的需求。
新兴市场(印度、东南亚等):充电基建待完善
在这些地区,充电基础设施尚未完善,豪华车消费者仍然更青睐燃油车的性能表现。如果奥迪急于“断油”,很可能会在这些市场掉队。
软件定义汽车:新赛道的利润争夺战
推动全面电动化,一个重要的核心是“ISP + 软件升级”的利润模式。高德诺提出,奥迪将牵头开发大众集团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%E5%A4%A7%E4%BC%97%E9%9B%86%E5%9B%A2/587400)SSP(Scalable Systems Platform),首款搭载该平台的车型预计 2028 年投放市场。这意味着:
• 聚焦中大型豪华车型:从 A5 级别起,全系车型都将进行更新换代。
• 软件即服务(SaaS):后装的 OTA 升级、订阅制功能包将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。
• 与 Rivian 合作:借助美系新势力的技术,加速跨品牌互通,减少重复投入。
软件定义汽车,无疑是未来“抽取利润”的主战场。奥迪此次改变策略,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在这场新赛道中抢占先机。
同行纷纷调整:豪华品牌的战略共识
奔驰:燃电双轨并行
奔驰去年已经放弃了“2030 年前全球电动化”的硬性目标,改为“燃电双轨并行”,并且准备在 2027 年前投放全新的内燃机车型阵容。
沃尔沃:侧重混动策略
沃尔沃原本计划 2025 年全系 EV,如今则更侧重混动策略,以应对中国市场的复杂需求。
通用、福特:双轨并行策略
通用和福特保留了大排量 V8 发动机以及 Mustang Mach - E 等车型的双轨并行策略,在重点市场推广 EV,在边缘地区则继续推出燃油兼容车型。
豪华车企普遍意识到:“一刀切”的电动化时间表,看似是理想,实则可能是自缚手脚。
奥迪的“两条腿走路”战略
燃油与 PHEV 阵容强化(2024 - 2026)
奥迪将推出全新的 MHEV(轻混)、PHEV 系统,借助“插混”技术实现过渡,为消费者提供多种动力选择。
SSP + 电动平台并行(2027 +)
当软件架构成熟、成本可控之后,奥迪将再次向电动化“高地”发起冲击。届时,奥迪才能以更健康的姿态,兑现未来全面电气化的承诺。
结语:折中之路,是务实还是迟疑?
奥迪此次的决定,既不是完全放弃电动化,也不是战略倒退,而是一场基于全球市场不均衡、短期盈利与长期技术储备之间的妥协。
• 短期:依靠燃油车保住利润与市场份额;
• 中期:利用燃油车资金补贴软件平台和自动驾驶的研发;
• 长期:在 2027 年后,以 SSP 平台主导集团大型车型全面向“软件定义汽车”转型。
你怎么看?
这是豪华品牌的务实之举,还是对电动化前景的犹豫不决?
在你所在的城市,燃油车退市是否还为时尚早?